我校王志勇教授再次获国家自然科学重点支持项目资助
发布时间:2017-12-28 浏览次数:  文章作者:

近日,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知,我校王志勇教授主持申报的“大黄鱼抗内脏白点病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基础研究”项目,正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福建省政府联合资助的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资助,项目代码:U1705231,执行年限:2018.1-2021.12,直接费用222万元。这是王志勇教授第2次获得该基金资助,上一次是2012年度获得资助的“大黄鱼重要经济性状QTL精细定位和相关基因功能解析”项目,为该联合基金设立后资助的第一批项目之一,资助经费是265万元,已于今年3月顺利结题,并获评为优秀完成课题。

大黄鱼是我国和福建省养殖量最大的海水鱼,近年来由变形假单胞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已成为其主要病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并仍在快速蔓延,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迫切需要开展抗病育种研究。该项目拟应用课题组已建立的正向与反向遗传学技术,精细定位内脏白点病抗病相关染色体区间,挖掘抗病相关基因通路,解析其功能与调控抗病作用机制,阐明个体间抗病力差异的遗传基础;同时研究建立高效实用的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标记辅助抗病育种技术,为养殖产业提供解决该病害问题的一种根本办法。该项目建立的方法和获得的抗病基因与抗病机理研究资料,对于大黄鱼及其它鱼类免疫防治和其它鱼病的抗病育种研究,将有重要的借鉴与应用价值。

王志勇教授领导的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大黄鱼等的遗传育种研究,已选育出大黄鱼“闽优1号”和黄姑鱼“金鳞1号”2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在产业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在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包括完成了大黄鱼和黄姑鱼高密度遗传图谱和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性别、生长和肌肉品质等重要经济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针对肌肉HUFA含量建立了经济实用的基于全基因组分析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并应用于规模化育种实践等。该团队今年又新引进了2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1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团队已有5位教授、5位副教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团队包含有从事生物信息学、分子数量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细胞遗传学、鱼类繁养殖技术和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等开展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研发所需的各类人员,力量强大。据悉,目前该团队正在将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遗传选育方法应用于大黄鱼等鱼类抗病、抗逆、提高肌肉营养品质、以及节省鱼油鱼粉用量(耐粗饲)品种的选育研究,期望选育出更多更优良的水产动物养殖新品种供产业应用。

地址:厦门市集美区印斗路43号 邮编:361021 Email:scxy@jmu.edu.cn
  Copyright ?  bt365官网哪个真的